疫情下國內旅遊加上振興劵熱潮,台灣觀光旅遊業景氣開始好轉?
上幾篇文章在「旅遊平台,觀光住宿業的未來在哪裡?Airbnb執行長分享3大 #後疫情時期旅遊趨勢」中提到,疫情時期及疫情過後,觀光旅遊住宿業未來趨勢有臨時起意的旅行、一趟旅行時間大大拉長,住民宿變多等.....
以台灣來說,值得注意的是「國內旅遊」
受惠於疫情之下,出國遊不成和振興券、安心旅遊補助的發放,讓在台灣的民眾紛紛開始計畫國內旅遊,特別在安心旅遊補助開始後,離島開始出現爆滿,人滿為患的狀態,對刺激短期觀光是件好事,當地居民可就不是這麼想,你應該有看到這則新聞過吧?!
搜尋「澎湖 停水」這樣的新聞帶出一堆,一時之間遊客擠爆離島,讓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不堪其擾外,
短期的刺激觀光旅遊,對台灣觀光旅遊業真的好嗎?
會不會時間一過,再次進入旅遊業寒冬?
觀光教父嚴長壽接受商周獨家專訪時提到,國旅熱,可能是另一個災難!
這個時間點對產業來說是機會也是需要改變的突破點,
約於2008年,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臺旅遊起,讓台灣突然多一堆旅館,
但他們還沒賺到錢,卻賠錢了,花了幾年建造的旅館,結果兩岸關係惡化,
陸客減少,觀光旅遊業荷包縮扁,早期追求陸客快速成長,可能是錯誤觀念!
觀光教父嚴長壽認為,我們應該要讓他們看到台灣的文明、民主跟自由;
反過來說,你應該(吸引)讓對的人來台灣,而不是只把台灣當成一個觀光景點。
我們更要讓對方帶著感動回去,覺得台灣是文明的地方。
文中提到:
這是素養問題,如果你沒有美學、文化素養,你看不到生活文化,那你只是一個住宿跟觀光旅遊的「提供者」而已,然後又開越來越多的停車場、設施,或辦一大堆觀光活動像熱氣球、馬拉松⋯⋯。
我從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時代都去被邀請去總統府演講,從產業東移到蘇花高,我一直阻擋的原因是: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?
你認為一條高速公路就可以帶來客源,但如果客人水準沒有準備好,只會讓他們快速來、快速走,製造一堆垃圾,或讓一堆人來買土地,讓花東的人被取代。
快速來、快速走,這叫觀光、走馬看花,他們去一趟太魯閣,就覺得「我已經到過花蓮」,那他不會再來。
宜蘭雪隧開通前,前縣長劉守成找我去演講,我說宜蘭人必須要在路開之前,了解自己的優點在哪?什麼地方該開發、什麼地方要保護?你最棒的是蘭陽平原、溫泉、太平山這些自然風貌,不能重度開發,應該要創出不一樣的特色。但最後雪隧一開,就全毀了,田中央都是農舍。
同樣情形,九二一地震後,我去南投演講,我跟當地業者說,你們不要只賣茶,可以學納帕郡(Napa Valley,酒莊)一樣,做品茶的地方,每人都要打坐、禪修再品茶⋯⋯,還有音樂、古琴環繞,旅人看到的就是非常優雅莊嚴的環境,以及一眼望去的一片茶園,此時你不是在賣茶,是在賣文化。你想想,住在當地民宿的人會多感動?他如果住在那邊,會不會跟你買茶?會不會再來?
如何讓人一而再而三想再來台灣?
了解自己當地的優點
不能重度開發
要創造出自己有的且不一樣的特色
從文化,生活,情感,素養面著手
是社會整個基礎的素養教育問題
金門戰地要開放前我也去演講,當時戰地風光是他們最好的資產,把碉堡變成生活體驗不是很好?結果金門現在變成了賣高粱酒的地方⋯⋯。
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優點,這就好像一群牛群要趕著衝破你的圍籬,但在打開圍籬前,你要把水源、花草圍籬好,他們衝進來才不會踐踏到你的花草水源。
每個地方我「無役不與」,但最後我發現,這是素養教育,是社會整個基礎的素養教育問題。
發展深度國旅,匠人文化,別提觀光
從整篇專訪文章來看,很喜歡匠人文化,就像是日本的職人文化般,從教育著手,
開始重視技職教育,各個領域的人才培養,從各個層面著手,好一點的環境,教育,待遇,
匠人,職人精神重在於價值,就像是文創,文創本身要有故事與情感溫度的傳遞,
我買了這個文創商品,是因為文創商品本身帶給我的情感價值,而不是價錢,
這樣的文創才是成功的。
就像深度國旅,觀光教父嚴長壽提到,重要的是與旅人分享生活與文化
借鏡「宜蘭的不老部落」,地方創生成功案例
最大特色就是「不貪」,但也不會因為自己是原住民就(把旅遊體驗產品)價格拉低,對客人收費兩千多元,但一天只接待30人,不讓人自己開車上山,怕外人破壞環境,現在預約已經客滿到半年以後。同時,他們把部落中輟孩子帶來,找志工教授英文、財經等課程,讓孩子有高中學歷。
推崇旅遊文明,改變台灣人旅遊習慣
國外真正的度假是兩、三週到一個月,國外企業也鼓勵員工得到完整休息、預先規劃;
但台灣喜歡把假期零碎、拆開,大部分都是圍繞週末並前後多幾天,作為休假方式,
最後就變成觀光。
國外旅人都是固定去一個地方,讓自己放鬆漫遊,了解當地文化跟生活文明。
這就跟各國人民生活方式不同,而有所不同的旅行價值觀。
但終點都是希望台灣的文化與景色的美,讓全世界的人看到,並一而再而三的回訪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Y61Dn0
留言